砚中是前些日子新收的徽墨,墨身刻着细巧的云纹,磨时带着淡淡的松烟香,她力道匀净,磨出的墨汁浓而不滞,在砚台里聚成一汪深黑。
忽然,一支紫毫笔从旁探来,笔锋在墨汁中轻轻点了点,张明叙的声音带着刻意的温和:“府中虽有下人惯常磨墨,却总少些分寸。这些时日,倒只有你磨的墨,浓淡合宜,我握着笔时,写起来才更顺畅安心。”
巧娘指放缓了研磨的动作,抬眼与他对视,浅淡一笑。
恰在此时,门外侍从又匆匆来报,声音压得极低:“大人,那道长又来了,在外间求见。”
她素来知晓,这位道长每次来,张明叙从不让旁人在场,定是要单独相见的。果不其然,张明叙闻言起身,路过她身边时,忽然伸手轻轻搂了下她的腰,脸凑到她耳边,语气似是夫妻间的亲昵厮磨:“我去去就回,在书房待着,别乱走,更别胡言乱语。”
巧娘身子一僵,轻轻点头。
待张明叙带着侍从出门,她依着礼数跟在后面出门送了两步,看着那玄色身影转过回廊,才停住脚步。
闻时钦仍在书房里,她自始至终没敢抬眼瞧他。
花明柳媚的时节,那暖风熏得人欲醉,也欲落泪。
“阿姐。”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,带着隐隐担忧,“此处风大,怎的不回屋去?”
巧娘抬手按了按眼角,顺着气息好一会儿,才缓缓转过身,声音平静无波:“没事。你近来查案,不是素来忙碌?怎的有空来府中?”
闻时钦自嘲一笑:“若说案子,原是三言两语便能说清的,我来府中,不过是想多看看阿姐罢了。自你嫁入张府,对我便愈发冷淡,难不成真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,连我这个弟弟也不认了?”
巧娘多想抬头告诉他不是的,多想拉着他的衣袖说带我走。
可脑海里突然闪过昔日画面:他少年意气,攥着她的手说要入仕为民,说见贪墨必往御史台递折直言,说要在官场闯出名堂,更要护她一世安稳无虞。
如今他的性命、他拼尽全力要挣的前程,全捏在张明叙手里。她若露半分破绽,便是断了他的路。
巧娘深吸一口气,语气淡淡:“出嫁从夫,往后咱们依着规矩,逢年过节再见便是。我在张府过得很好,张大人对我钟情,许我正妻之位,我心中感激。当日与他一见,我便知他是可托付终身之人。”
闻时钦立在原地,浑身都僵了。
“是是……出嫁从夫……这般浅显的道理,倒是我鲁莽不懂了。”他语气里难掩失落,“许是我对阿姐依赖过深,总还念着从前在绣巷里,咱们相依为命的日子。想来是阿姐如今得嫁良婿,有了安稳归宿,我这做弟弟的,反倒成了多余的人,比之张大人,我自然是不及的。”
巧娘听着他字句间的失落,心像被细针密密扎着,却只能道:“你如今也是朝廷官员,该有自己的前程要奔,不必总记挂着我。时候不早了,你还是早些回府吧。”
直到那背影消失于朱门合尽,她才敢哭出声来。
哭着哭着,苏锦绣的意识便如沉水渐浮,缓缓回笼。
她能清晰感知到自己正躺着,脸颊上有温热的液体不断滑落,是未停的泪。她想抬手拭去,意识却像被无形的屏障困住,指挥不动躯体。
眼前仍是沉沉黑暗,头脑却异常清明。
那些被尘封的记忆,此刻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。
她本就是苏巧娘,苏巧娘从来都是她。
不过是当年命绝之后入了轮回,在现代俗世里过了十八载烟火日子,如今不知因何契机,竟又魂归旧躯,重回了这方天地。
怪不得初到此处,旁人唤“巧娘”,她便下意识应了。怪不得这里的钗环绾发、针线女红,她上手便会,生活习惯如与生俱来般融入得极快。怪不得午夜梦回,总觉得现代的车水马龙、霓虹闪烁,倒像一场转瞬即逝的镜花水月,不觉真实。
原来是这样,原来是这样。
她从未离开过,只是短暂地迷了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