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33节

连王神玉都觉得不对劲了,还请他去酒肆喝过酒。

于是此番朝廷备灭百济之战,裴行俭再次恳切上奏疏,想要随军。

而这次的理由,是学军法——他之前被贬西州,是打过西域战的,对于荒漠和高原都不是特别陌生。

但海战真的没打过!

因而裴行俭对随军百济之战的渴望,甚至超过了上次平叛西域。

这次,皇帝准了。

毕竟皇帝也知,无论李勣与苏定方两位大将多么能打,他们也已经年过六旬。

总不能过十年后,还让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去高原、去海域。

传承最要紧。

此番灭百济,又是水陆同战,便是将他们毕生作战的心血智慧,传承下去的时候。

正月初,皇帝正式下旨,此番征百济——

中郎将薛仁贵为副将,随军李勣。

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副将,随军苏定方。

还是那句话,姜沃每每想到这个阵容,就真心希望百济国早投降早解脱。

而在大军出征前,姜沃还在意一件事。

显庆四年的年尾。

所朝诸蕃之中,多了一个国家:倭国。

自然,倭国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唐。最早的倭国使臣,出现在贞观四年,自此,倭国便以‘大唐国者,法式备定,珍国也,常须达。’为由,陆陆续续又派了两回使者兼学生来。[2]

这一次,已经是倭国第四次派遣使者至大唐了。

但这一次,不同。

且说,自去岁起,崔朝已经回到了鸿胪寺——

比起国子监,他自己一直更倾向偏爱鸿胪寺。

而吏部‘资考制’确立后两年,国子监内算学科明法科日兴,已经不太需要他去帮着招收学子了。六学里许多学子都会主动报一门算学课。

正好原本的鸿胪寺正卿年老致仕,鸿胪寺少卿顺位升至鸿胪寺正卿,崔朝便请命回鸿胪寺。

皇帝授他鸿胪寺少卿职。

说来,崔朝的性格和为官作风,让姜沃来看,便是那种最好一世做二把手的人。

有的人,天生不适合当要决断安排所有事的一把手。他的性格太平太稳,本人又完全没有锐意进取的意思。

他自己也是更愿意做二把手。

就像在国子监,崔朝做司业,上面也一定要有国子监祭酒才行。这样他就可以只做好自己的事,而不用统筹安排所有人。

崔朝既在鸿胪寺,自倭国使者进京后,姜沃就常向他问起倭客事。

而崔朝对她的情绪一向很敏感,不过几回就察觉了:“你不喜欢倭国?”

大唐属国众多,姜沃很愿意听这些属国的事儿,崔朝与她提起的国度很多,但每次提到倭国,就觉得她有种隐约的抵触。

崔朝不免好奇缘故。

因倭国与大唐往来实在不多。

姜沃只道:“就是一种直觉。”然后让崔朝多留意,此番倭国使者至此,有无异动。

其实这第四批倭国使者,只到了五个——本来是两船人,但无奈路上跑偏了,直接被刮到小岛上去了,大使坂合部石布都因此身亡,最后只有五个使臣,好不容易搭路过的大唐商队船只到了大唐。

虽说只有五人,但姜沃既然提出来,崔朝也对他们格外留意。

而很快,倭国使臣,果然要单独求见大唐皇帝——

他们是作为百济的盟友,想发挥外交作用,说服大唐放弃新罗的。[3]

姜沃听闻了此信,唯有一个感想:简直是,不知所谓。

算来,这便是第一次,倭国站错了队吧。

既然确定了,在此次大唐新罗队以及高句丽百济队中,倭国站到了敌对的一方。

那就没什么客气的了。

皇帝当即下旨:

我朝来年必有海东之政,汝等倭客,不得东归。[3]